fjrigjwwe9r0dt_Article:content
2009年1月13日,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在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标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全省普洱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14家主要企业代表,以及协会副会长纪洪涛,协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系主任王登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王汉生教授、丁俊之教授,中山大学戚康标教授,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郑沐坤高级农艺师等共22人。会议由张黎明秘书长主持。会议纪要如下:
会议首先由张黎明秘书长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召开本次座谈会的目的,以及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作为保密技术在广东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008年12月1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标正式实施,国标出台后在我省乃至全国引发广泛争议,特别是广东省普洱茶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纷纷要求协会组织牵头,就普洱茶国标争议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及诉求,维护我省普洱茶企业的权益。
长期以来,广东对我国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和科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有关资料记载,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于50年代首创,作为国家保密技术从未向外界公布,直至今日仍未正式解密。1965年,广东出口普洱茶已达572吨,1974年发水加工普洱茶2000多吨,1975年出口量达1235吨。从1980年开始,普洱茶的生产从手工操作转入半机械化生产。1982年,广东英德茶机厂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了普洱茶翻堆解块机,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成茶质量的目的。1983年,由中山大学生物系林月婵、何国藩两位教授对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已有研究成果,当年加工出口普洱茶达3858吨。目前,我省共有普洱茶生产加工企业数十家,年生产加工普洱茶在5000吨左右,每年通过广东口岸出口的普洱茶达6000多吨,出口量远远超出云南,居全国第一位。
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标这一中心议题,就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技术工艺的历史,普洱茶的概念、技术规范、茶树品种、行业发展,以及标准出台后对我省普洱茶产业发展和对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普洱茶后发酵技术工艺的历史问题
郑沐坤高级农艺师谈到,普洱茶从工艺技术来说是在广东成熟的。1955年,应香港客户的要求,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组成三人技术攻关小组研制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即俗称的普洱茶发水技术),第一批普洱熟茶于1957年在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试制成功,大大缩短了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也使普洱茶大规模出口提供了技术条件。从1957-1973年间,全国只有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在采用后发酵技术生产普洱茶。1973年,云南省派勐海茶厂原厂长邹炳良、昆明茶厂吴启英和下关茶厂办公室主任前来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参观考察,学习普洱茶后发酵工艺技术,并于1975年正式应用在云南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上。不可否认,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生产的普洱茶品质是最好的,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是由广东发明的。
戚康标教授也谈到,普洱茶熟茶制作工艺技术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研制成功后,是作为国家二级保密技术的,任何涉及普洱茶的文件、资料都不得公开发表,也不允许进行打印,所以这一工艺技术基本上没有文献资料记载,而是通过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技术人员言教身传下去。在当时,云南还没有普洱茶这一名称,更没有普洱熟茶的生产。
所以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是普洱茶熟茶技术工艺的创始者,也是拥有者,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各与会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